今年来,市供销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工作安排,按照“1+2+6”一体推进的工作思路,聚焦推进汕尾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以全面落实“百千万工程”和党建引领“三六九”工程为着力点,统筹做好“数字赋能、产业增效、强链补链、服务下沉、品牌塑造、队伍锻造”六篇文章,全力打造供销社落实“百千万工程”的汕尾样板,助力汕尾加快创建海陆丰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一、强化“数字赋能”,抢抓“四数联动”发展机遇,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市供销社紧紧抓住汕尾深入实施“四数联动”示范工程和省供销社建设“数字供销”平台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汕尾“数字政府”建设的领先优势和数字化发展的坚持基础,全面对接省供销社“数字供销”工作专班。4月6日,省供销社在汕尾注册成立了“数字供销”运营公司总部广东供销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数科公司”);6月7日,数科公司正式揭牌运营并在汕尾开立了公司账户。依托数科公司总部效应,我社全力打造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云平台”,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质量。目前,“数字供销”平台已在汕尾地区完成农服订单1359个,服务亩数237462亩次,服务亩数占全省30%;并加快推进在汕尾建设“供销D站”30个,进一步完善线下服务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的无缝衔接。
二、围绕“产业增效”,以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助推县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汕尾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冷链物流骨干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中心等供销社重点项目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切实发挥项目推动汕尾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作用。今年上半年,丝苗米产业园主园区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签订早稻订单收购协议3.5万亩,签订农业社会化服务协议面积20万亩次,服务农户1790户;冷链物流骨干网在全省率先形成全市全覆盖格局,总库容达8万吨,今年年底前可全部运营,实现全市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中心项目公司于5月19日注册成立,项目占地面积150亩,计划总投资10亿元,拟建设年产量60万吨的饲料加工生产车间,12万吨的现代化港口粮食物流中心,形成粮食仓储、深加工和交易全链条发展,打造粤东片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农产品供应枢纽。
三、聚力“服务下沉”,以完善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能力。一是持续加强基层供销组织建设,全面开展基层供销社示范工程建设,围绕联农带农能力提升,对城区捷胜、陆丰西南、海丰联安和陆河河田等镇级供销社进行规范升级改造,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各县(市、区)供销社加快补齐为农服务短板,提升为农服务能力,焕发基层供销组织活力。二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综合服务站建设。积极争取省专项资金800万元,按照“市、县、镇供销社共建”的模式,在海丰赤坑、陆丰南塘和陆河河口分别建设集农资农技、冷链物流、仓储加工、农村金融等综合服务功能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着重联接供销社重点项目和基层服务组织,全力打通供销社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在全省创新组建市、县、镇三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目前农合联共有会员1223个,涉及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配送和农村合作金融等各领域。依托平台联合作用,构建“金融机构+农合联+小农户”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模式,共获得授信额度85亿元,今年共发放涉农贷款4652.7万元,开展培训近1100人次。
四、聚焦“强链补链”,有力补齐农产品产销对接短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按照“省、市、县供销社+社会资本”的模式,建设覆盖全市的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网络,并培育发展28家“供销农场”和10家“全产业链生产示范基地”作为供应主渠道,以集采集配和全程标准化可溯源的质量管理,将田头的优质农产品配送到学校、医院、机关、武警、社区等,全力构建供销社全链条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目前,直供配送平台已为19家单位29个食堂配送放心食材。同时平台积极融入全省直供配送体系建设,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推动汕尾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入湾区大市场。
五、着力“品牌塑造”,探索以品牌溢价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依托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聚焦打造精品农业,围绕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加工生产,做大做强“广东好米、汕尾丝苗”公用品牌。目前,已成功推动“广东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汕尾市)”“汕尾丝苗米”被收录为百度百科词条;汕尾丝苗米、海丰油占米等系列产品已上架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截至今年6月底,共完成销售额7889万元。
六、加强“队伍锻造”,打造供销社“四有”狮子型干部队伍。围绕落实“百千万工程”,成立重点项目工作专班,由中层干部担任专班副组长,各科室骨干担任专班成员,形成全员参与重点工作,加强干部队伍锻造的干事创业氛围;坚持优化健全管理机制,积极探索选拔系统内有潜力的干部作为基层社负责人人选重点培育,支持鼓励各级联合社的干部到基层社任职或兼职,持续加强基层社人才梯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