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奋力谱写红海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2年1月21日在全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卓雄峰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力谱写红海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五年来主要工作成绩
过去五年,是我区经受考验、迎难而上、坚定前行的五年,是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主动作为的五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化落实省委“1+1+9”和市委“三五三”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紧抓经济和平安“两张报表”,坚决扛起“四大历史使命”,推动红海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
——这五年,我们坚持高举旗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红海湾结出丰硕成果。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常态化开展学习宣讲,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深悟透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持续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这五年,我们坚持转型升级,推动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1年全年GDP达到38.7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3%。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区接待游客总数从2016年的190.2万人次到2021年的304.2万人次,年均增长9.8%,旅游总收入从2016年的11.4亿元到2021年的19.36亿元,年均增长11.2%,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项目“双进”取得新成效,近两年共引进产业项目20个,其中落地18个、总投资额70.38亿元,签约2个、总投资额305亿元;近两年引进大学以上学历人才769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13人、本科生171人;五年来累计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6%。2016年以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科技领域多个牌子实现“零的突破”,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明显。
——这五年,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活力显著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区直单位机构改革、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县管校聘”改革、“5+2”农村综合改革等重大民生领域改革扎实有效,高质量发展活力充分激发。聚焦“四个一流”“六个通办”“八个便利化”,全面推进“无证明城市”创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各类市场主体增加208.87%。积极配合综保区申报建设,完成选址等前期工作;依托汕尾港口岸红海湾港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完成15.85亿元,年均增长88%。
——这五年,我们坚持城乡统筹,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和乡村全面振兴。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爱国卫生运动,作为主战场之一,助力汕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三清三拆”巩固提升,“厕所革命”全面完成,“污水革命”“垃圾革命”扎实推进,全部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其中39个自然村成功创建美丽宜居村,人居环境实现根本改观。遮浪街道乡村振兴示范带率先建设并提质升级,田墘、东洲两条示范带规划建设,逐个节点引入社会资本,串珠成链打造全域美丽乡村。
——这五年,我们坚持务实为民,推动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改善。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区2789名贫困人口、3个省定贫困村提前出列,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坚持教育优先,白沙中学综合楼、田墘新时代幼儿园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区人民医院迁建工程接近完工,街道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及村级卫生站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顺利完成,全覆盖创建省级卫生村,遮浪街道、东洲街道申报创建“广东省卫生街道”通过省爱卫办暗访评估。
——这五年,我们坚持守住底线,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最坚决最有效的措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现“零确诊”“零疑似”,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工作扎实推进,扫黑除恶按期实现“线索清仓”,涉渔涉海“一打一拆三整治”行动、反走私反偷渡成效明显。着力构建“田字型”治理体系,“民情地图”全面应用推广,专职网格员、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全部配齐,“一亲三心”“双报到双服务”等活动全覆盖开展。实现连续939天辖区无“双抢”警情。
——这五年,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政治生态进一步风清气正。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显著增强。全面落实加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纵深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年行动,深入实施“红色细胞工程”,“好稳严实”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水平。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厉整治“四风”顽疾,特别是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作风问题,扎实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发展,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大的政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领发展,不断增强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服从核心、紧跟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必须把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同老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干部越干越有劲头、群众越干越有奔头;必须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用于引领发展行动,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源泉,坚持用好“关键一招”,重振海陆丰“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必须把安全发展作为基本底线,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不断提高风险预判能力,科学防范、有效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自我革命,发挥党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作用,步调一致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2021年工作回顾
同志们,筚路蓝缕,以期山林。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经济发展出新出彩。据统计,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38.76亿元,同比增长13.7%,实现“全年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63亿元,同比增长19.5%;固定资产完成投资9.38亿元,同比增长49.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亿元,同比增长8.2%;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2.34亿元,同比增长139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0%,实现逆势大幅度增长。培育“四上”企业8家,新增市场主体541户,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二是“双招双引”如火如荼。积极扩大有效投资,19个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2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8.5%以上,提前完成年度计划投资任务项目15个,6个项目竣工投产。大力实施招商引资行动,引进超亿元产业项目10个,总投资额42.39亿元,开工项目7个,投产4个。红海湾建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碎石加工生产项目、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建设工程材料供给服务项目等落地投产,仁恒红海湾旅游综合体项目、红海湾施公寮国际梦之岛民宿项目、北海凯洋科技海洋生物提炼及研发项目等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引进大学以上学历人才453名,新增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2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三是营商环境提质提效。政务服务持续优化,全区15个单位共确认703项政务服务事项上线广东政务服务网,“两减一即”“综窗办、自助办、就近办”零跑动事项占比等比率大幅提升。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深化“无证明城市”创建,专票电子化试点和“交房即发证”服务取得新成效。政务服务大厅升级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电子政务外网延伸到村一级,“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政务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套餐式服务新办企业107户,基本实现当午申请当午办结。打造红海湾产业孵化中心,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吸引5家企业“拎包入驻”,纳税1285.56万元,其中区级收入417.57万元。
四是城乡统筹共进共赢。扎实抓好粮食生产,全年完成粮食种植24075万亩,渔业生产产量36305吨,同比增长9.6%,有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2889.48亩,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以“民情地图”为抓手,推进“互联网+返贫监测预警”相结合,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驻街帮街扶村全面实施,遮浪滨海风情和田墘红色山海情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建设,农村物流服务企业实现村级覆盖,乡村振兴势头良好。“四好农村路”路网升级改造项目、新能源汽车停车场项目、万里碧道工程项目、兴汕高速海丰至红海湾段二期等综合交通大会战项目有序推进,交通体系日趋完善。开展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蓝剑”“绿剑”“铁拳”三大专项行动,清退高位养殖场57个;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加快推进,全区生活污水收集治理效率有效提升;持续深化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实现河湖林精细化治理监督全覆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五是民生保障温心暖心。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021年十件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全区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九大民生支出完成6.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1.9%,民生投入持续增加。深入实施“双百工程”,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个、老年幸福食堂6个。扎实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改扩建3所街道中心幼儿园,田墘新时代幼儿园建成开园,新增公办幼儿园优质学位900个;“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校内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完成全区3家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达标建设和核酸检测(PCR)实验室建设,卫生事业进步显著。持续推进“三大工程”,纵深拓展线上线下“大招聘”,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0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3%,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归零。深化城乡移风易俗,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弘扬时代新风,持续成风化人。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建成新文明实践“两所六站”,田墘红楼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市民文化中心工程、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升级工程等项目有序推进。
六是社会治理走深走实。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好建强“街、村、组”三级战斗堡垒,着力构建“田字型”社会治理体系,连续939天辖区无“双抢”警情,全年245天零刑事、治安警情。基层社会治理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民情地图”“善美村居”应用推广取得实效,运作至今上报事件、工作日志、巡查走访合计4.2万条,办结事件1.1万件、办结率100%,累计排查化解信访维稳矛盾478件,实现对基层风险隐患、社会矛盾纠纷的及时掌握和动态感知。网格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村(社区)全覆盖配齐“一村一警”、专兼职网格员、党建指导员、“一村一法律顾问”。创新实行港长制、岙长制,反走私、反偷渡工作成效显著;化被动应对为主动解决,对违法行为露头就打,侦破“6·29”污染环境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群众路线走深走实,“一亲三心”“双报到双服务”等活动深入开展,有效化解基层矛盾和问题113个。禁毒示范城市加快创建,全面挤压毒品犯罪空间,全年实现“零贩毒”“零制毒”。加强对3级以下的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跟踪随访等工作,各类肇事肇祸事件“零发生”。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全覆盖滚动排查重点行业领域,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较大以上森林火灾事故。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巩固“零输入、零疑似、零感染”防疫成果。
同志们,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掌舵领航、科学指引,靠的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离不开历届区领导班子的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得益于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团结拼搏。在此,我代表区党工委、管委会,向所有为红海湾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振兴发展基础仍较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财政收入总量小的问题依然存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能力有待增强,营商环境建设还需要深度发力;二是产业集聚水平低,龙头企业、优质项目仍显不足,创新资源与企业主体、市场力量的结合不够紧密;三是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应急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四是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城镇化率偏低,交通秩序、城乡面貌、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五是社会和谐稳定基础薄弱,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仍有不足,历史遗留问题仍有存量,维稳压力较大。对此,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严的作风,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红海湾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跨越赶超、奋力崛起的关键五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放眼于宏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市第八次党代会为红海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全面感召和激发了全区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立足于实际,红海湾区位条件得天独厚、资源禀赋不可多得、后发优势依旧明显,以及逐渐好转的政治生态、能打胜仗的党员干部队伍,为红海湾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了坚实保障;革命老区扶持政策和“双区”“两个合作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等重大历史机遇叠加交汇,红海湾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将迎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质量发展黄金期、跨越赶超窗口期。红海湾大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成可期。
我们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紧扣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全景式展示新发展理念,全方位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领域走好新发展路径,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们要紧扣抓牢高质量发展主题,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精准把握政策导向,最大限度释放革命老区政策红利,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破题开局。我们要紧扣抓牢竞争力提升主线,努力把红海湾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现代化产业竞争力、创新驱动竞争力、改革开放竞争力、生态宜居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新的跨越式提升。我们要紧扣抓牢现代化建设主导,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努力实现红海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展开、全面繁荣。
今后五年区党工委、管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牢牢把握“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锚定建设滨海旅游和文化康养示范区目标定位,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奋力在汕尾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新征程中实现“小湾区”大作为,谱写新时代红海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展望未来五年,我们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领先全省同级别经济开发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体居民人均生产可支配收入进入全省、全市前列,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大进步,滨海旅游和文化康养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绘就红海湾高质量发展生动画卷。
202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意义重大。今年,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突出争先导向,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稳中有进、进中求优。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5.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0%,进出口总额增长8.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0%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能耗“双控”指标和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完成市下达的年度任务。
我们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重点展开、深化改革、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工作主基调,紧紧围绕“三大行动”“五大攻坚”“三大保障”总要求,不动摇,不懈怠,拼全力,推动红海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奋力实现“小湾区”的大作为。重点将抓好以下“八大战略”。
一、落实产业强区战略,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实力红海湾
——谋深做实重大产业项目招引。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落实重大项目区领导挂帅包干工作机制,主动出击、抢占先机,全力以赴开展领导招商、乡贤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聚焦“3+2”现代产业体系和“5+N”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紧盯粤海麦芽、中储粮、金岭白糖、渤海粮油、凯洋生物等“链主”项目,锚定“产业地图”靶向招商、招大引强,强化项目从洽谈、签约、建设到投产的全流程跟踪服务,推动更多“头部企业”落户红海湾。加快健全“亩均论英雄”项目评价体系,加强项目产能产值、工业增加值、税收缴费、带动就业等数据测算,落实落细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论证和“两代表一委员”评审,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确保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总投资额40亿元以上。
——规划重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结合“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各级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强化产业空间规划,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旅游区+新港区+综保区+渔港区”的“四区”联动产业发展格局。旅游区重点打造以滨海旅游为主导,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滨海运动为补充的全域旅游产业集群,推进田寮湖旅游片区整体连片开发,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安全+智慧”全链条的大旅游格局。新港区以港口、码头为支撑,全力服务汕尾新港区加快建设,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物流仓储、临港工业等临港经济,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中转枢纽港。综保区坚持以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高效率的信息化平台、高标准的生态保护为目标,聚焦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等外向型经济,强力推进综保区项目招商,聚合新兴业态的澎湃动能。渔港区聚焦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推动遮浪渔港升级为现代化一级渔港,重点发展远洋捕捞、深水养殖、海产品深加工和休闲渔业,加快形成集休闲渔船停靠补给、渔获交易、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渔港经济区,打造大湾区“粤海粮仓”重要阵地。
——精准服务项目要素保障支撑。研透弄懂“双区”“双合作区”建设、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政策利好,结合红海湾实际精准切题,方向性、策略性推进项目谋划、生成、储备等各项工作,以成熟度高、可行性强的项目全力争取上级规划、资金、土地、资源、审批等要素支撑,申报债券项目33个,其中一般债项目9个、专项债项目24个,纳入省重点项目1个、市重点项目11个,推动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规划“总盘子”。坚持“前期项目抓深入、新建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出形象、完工项目圈句号”,围绕项目报批、资金、用地、征迁等要素保障,全面落实“1+5+X”协调推进机制,千方百计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点项目按时序完成既定目标,不断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和达产率。
二、落实文旅兴业战略,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魅力红海湾
——推进全域旅游“大发展”。深入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工程,主动对标国际国内著名旅游小镇,深入研究分析优劣势,在全面普查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紧盯“大规划、大景区、大项目、大配套、大服务、大营销”,制定出台全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打造沿海经济带“最美湾区”。要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新起点,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高标准、整体性推动红海湾旅游景点全面提档升级,加快打造以滨海景观为主导,以美丽乡村、红色景点、渔村文化、生态碧道为点缀的全域旅游文化聚集区,形成“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的大旅游格局,力争2022年全年旅游人数达320万人次以上,带动旅游收入增长5.2%以上,第三产业在GDP的占比达到40%以上。
——突出产业基础“硬支撑”。全流程全天候服务大型文旅项目落地,发挥重大产业项目“龙头作用”,强化以商招商,加大社会资本招引力度,带动引进旅游产业项目3个以上,大力培育民宿、客栈、青旅、农家乐等经营主体,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打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型滨海旅游目的地。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旅游公路改造升级和新能源停车场项目建设,新建或改造公共停车场8个、旅游厕所2个,形成接待设施符合国际标准、滨海旅游产业融合互动、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省级滨海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
——创优旅游服务“软环境”。持续优化旅游环境,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规范化、数字化建设,以“互联网+”旅游小镇建设为抓手,构建智慧型一体化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增强旅游咨询和旅游集散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品质,形成便捷、高效、舒适的全区游客接待和服务网络。强化旅游行业综合管理,探索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督察制度,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推动旅游服务人性化、品质化、高端化。建立健全游客服务工作机制,高效率处置游客投诉和应急突发事件,确保旅游投诉处置率100%、游客服务满意度100%。积极开展文明进景区、进酒店、进民宿等系列活动,严格落实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常态化巡查管理,营造安全文明和谐友善的红海湾旅游环境。
——构建宣传营销“大格局”。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围绕“最美湾区”“康养休闲”“红色故里”等主题,主动传播优质内容,推动红海湾全域旅游影响力实现从周边县市到省外客源的全方位辐射发散,全维度、多层次擦亮红海湾滨海旅游的“金字招牌”。充分利用景区特色与亮点,建成一批红海湾标志性建筑物,加快高质量旅游核心产品开发供给,深度挖掘产品文化内涵,增强红海湾全域旅游品牌“记忆点”,全力打造富有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的“文旅新地标”。
三、落实改革创新战略,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活力红海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立足红海湾工作实际,锚定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等一系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主动配合承接功能区机构改革,加强区各单位与市授权委托权限部门沟通联系,向市级和城区协调申请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下放,明确项目审批、建设、工商物价、财政税务、劳动人事、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管理权限,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瓶颈,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活力。注重系统集成,扎实做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健全街道、村、组三级基层治理架构,严格落实“组账、组产村监镇管”,完善“一中心四平台”运行机制,立牢基层党的建设“四梁八柱”。
——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聚焦“四个一流”,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企业法人和群众个人”全生命周期服务,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减证便民”和“无证明城市”创建,加快实现“六个通办”和“八个便利化”。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主抓手,依托区政务服务大厅全面入驻和规范运营,加快推进政府职能数字化转型,促进数据共享和条块业务系统互联互通,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申办流转、业务协同,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网上办、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两手发力”,聚焦企业“税费成本、用工成本、财务成本”,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毫不动摇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持续抓好“个转企”“小升规”工作,完成市下达的“四上”企业培育任务,力争新登记市场主体400户、企业80家,推动红海湾市场主体迸发更大活力。
——深化“5+2”农村综合改革。盘活农户农地资源,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业经营能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全年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率达65%,农村生产力布局优化重塑。健全农村村民建房用地审批制度,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和登记成果信息化,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理设置股权和管理股权,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快电商主体培育和产销对接,打造供销社直供配送平台。持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强农村金融供给,切实解决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四、落实城乡统筹战略,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宜居红海湾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坚持科学规划总原则,把握乡村振兴、产业结构调整、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发展趋势,统筹推进“三区三线”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加快城乡供水管网和排污管网全覆盖建设,有序推进垃圾处理、东部水质净化厂等项目建设,建强全区市政设施体系,全面提升红海湾城市能级、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打好综合交通大会战,完善全区公共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路网升级改造,主动服务兴汕高速二期工程红海湾段建设,积极配合龙汕铁路和汕尾新港区规划建设,打造环粤港澳大湾区新出海口。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逐步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处处是景”目标,打造充满活力、极具魅力、富有实力的“城市阳台”“最美湾区”。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健全完善城市工作体制机制,提升社区基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探索城市管理创新模式。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参与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推进红海湾与市城区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发展战略,借势借力主动承接深圳辐射带动,做强“五共”联动文章,实现城乡资源均衡布局。系统、科学、高效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完成100亩“三旧”改造目标任务,加快市民文化广场等一批项目建设,推进2个老旧小区、12个背街小巷微改造,推动节点变景点、城市变景区。继续做好辖区历史文化建筑和古树名木保护,按照“全面保护、依法管理、科学养护”的原则,加强历史文化建筑和古树名木保护、挂牌和修复工作,坚决遏制大拆大建和破坏性“建设”。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聚焦“八个美丽”,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扎实做好驻街帮街扶村工作,全面对接新一轮深圳对口帮扶,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开展水田垦造381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000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全力推动遮浪乡村振兴示范带完成升级,田墘、东洲两条示范带同步建设,加快培育都市型精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和民宿文宿经济等新业态,以深圳对口帮扶为契机,把红海湾海胆、遮浪玛仔、塔岭粉签、石新花生油、石鼓青枣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推向深圳和汕潮揭两个都市圈市场,推动美丽乡村和乡村产业同步发展。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推动农村集中供水入户率达100%,自然村干道基本实现硬底化。
五、落实绿色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生态红海湾
——抓实生态保护行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治销号。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强道路、工地扬尘和交通废弃排放控制,确保全区空气质量达标率保持全市前列;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力争污水处理治理率达50%,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
——构建生态治理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水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持续推进碧道、生态海岸带建设,实现水清湖美岸绿。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规划升级红树林公园和国家海洋公园,一体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启动碳排放达峰行动,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海上风电,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推动红海湾电厂等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推动绿色转型和固碳布局“双轮驱动”。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和制度建设,加快红海湾田墘猪槽坑垃圾分类中转站投产使用。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六、落实民生优先战略,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幸福红海湾
——稳步提升居民收入。构建居民持续普遍增收机制,扩大重大收入群体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施“促进就业九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统筹做好促进就业、实施创业、财政保增、社保托底“四篇文章”,着力提高居民“四项收入”,力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积极引进村(社区)集体资产入股有稳定收益项目,持续推进富民增收。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编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整合撤并“麻雀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纵深推进“决胜课堂”,力争中考升学率提至40%,高考本科率提至7.5%、入围率提至98%。推进教育资源共享,主动加强与市内外优秀学校合作交流,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管理经验示范的辐射作用,推动特色共显、帮扶共建、质量共优。统筹选育管用各个阶段,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倾力打造健康红海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持续做好中医、慢性病防治、妇女“两癌”检查、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落实健康促进工作。加强与“双区”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共建,优化基层医疗服务,打造医共体、医联体的红海湾样板。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建设,谋划做实区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前期工作,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高效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全链条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严密防线。
——健全完善民生保障。坚持办好市、区十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提升至82.8%。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等制度,加强困境儿童、失独家庭、残疾人、困难退役军人等关爱服务,推动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全覆盖。持续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现村(社区)社工服务全覆盖,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纳米”。开展养老服务提升计划,加快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打造3个养老服务中心(站)示范点、2个养老服务站示范点,新建21家老年爱心食堂,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建设实现标准化、全覆盖。实施公共文化提升工程,加快区市民文化中心工程建设进度和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升级,谋划图书馆、少年宫、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多样化。深度挖掘红海湾历史文化资源,加快红楼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建设,推广遮浪东尾村红色文化示范村,进一步擦亮红海湾红色招牌。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深入挖掘红海湾田墘白字戏历史,创造性地传承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落实治理提升战略,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红海湾
——坚决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以确定性工作消除不确定因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领域风险。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摆在首位,持续深化“八大专项行动”,强化政治风险隐患排查防范化解,确保政治领域安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全面筑牢意识形态安全“护城河”“防火墙”。扎实做好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工作,确保金融安全、稳健和规范运行。
——持续深化平安红海湾建设。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持续开展各项违法犯罪专项打击行动,电信诈骗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坚持以创促建,积极推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挤压毒品犯罪空间,打造更多“无毒村(社区)”“无毒街道”,实现“无毒红海湾”目标。加强公共安全领域防控,深化“一辆车、一把火、一座房、一艘船”等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守住安全生产“红线”。规划升级区、街道、村(社区)三级应急指挥中心硬件设施,完善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建设,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和应急救援调度处置机制,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健全覆盖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大数据+网格化+主动监测+群众路线”工作机制,用好用活“民情地图”,统筹好驻村干部、网格员、一村一警等基层资源力量,把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红海湾样板。大力推进智慧治理,深化“四标四实”成果运用,推动“粤居码”应用推广,实现社会治理数据融合、信息共享。落实“大门要敞开、渠道要畅通、问题要解决、秩序要规范”工作要求,提高信访工作专业化、法治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让群众“一访定心”。以做好街道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为抓手,加大向基层放权赋能,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和力量配置,切实筑牢社会治理现代化“基石”。
八、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为红海湾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旗帜鲜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五个必须”,严查“七个有之”,始终保持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自律,切实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持续推动基层党建提质聚力。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围绕织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深入实施新一轮加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纵深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年行动,筑牢全面过硬的战斗堡垒。持续深化“+党建”“党建+”,切实提高“两个覆盖”水平,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最后一公里”成为“最畅一公里”。统筹抓好机关、国企、学校、“两新”等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提升党建引领发展效能。
——着力打造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树立实干导向,以贡献论英雄、看实绩用干部,健全干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体系,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深化和完善从项目建设、改革创新、乡村振兴、维护稳定“四个一线”选人用人机制,大力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猛将”、“闯将”、“干将”。健全干部担当作为激励保护机制,旗帜鲜明为实干者撑腰、为干事者鼓劲。坚持党管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围绕重点产业培养引进各方英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在红海湾安心、安居、安业。
——驰而不息推进正风肃纪反腐。坚持严的主基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高水平建设廉洁红海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面加强作风建设,着力治庸提标杆、治懒提效能、治散聚合力、治乱正风气。持续深化政治巡察,更加充分发挥监督的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着力破解对各级“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切实把监督工作逐步延伸到公权力运行的每个角落。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发挥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同志们,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以及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百年灿烂风华,奋楫潮头、实干求进,凝心聚力、勇毅前行,交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红海湾答卷,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